前不久,我写过一篇《酱园弄》的文章,许多人可能还没弄明白这部电影到底哪里出了问题。由于电影仍在上映,剧透的部分就不多说了。这部电影本身的野心是相当大的,尤其是很多女观众对于雷佳音这个角色的戏份提出了强烈反感。其实,电影的设定是非常明确的——雷佳音的角色代表着父权,而章子怡则象征着柔弱的女性力量。在那个时代,父权似乎势不可挡,几乎要摧毁女主角(这也可能是挑战传统权威的一种体现),然而女主角为何能生还,最终代表了女性解放的象征。
这部电影的设定其实很有远见,但它的最大问题在于没有拍好。最终它变成了一个明星展示的平台,和口号式的拼贴画一样,完全违背了电影应有的内核。尤其是电影中的所谓悬案,根本没有什么真正的悬疑,反而充斥着不必要的尺度场面,彻底把重点搞错了。
展开剩余83%今天不打算再讨论这部电影的细节,而是想从权力对抗这个主题出发,来谈谈几年前在中国一度风头无两,但在美国本土却引发争议的电影《绿皮书》。
《绿皮书》试图传达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:黑人并不是单一的模样。这正是谢利这个角色的核心,虽然他与大多数黑人文化格格不入,但他依然坚持过着自己认为正确的生活方式——穿西装、独居大房子、不吃炸鸡。他的生活方式直白地告诉白人社会:黑人并不一定要像传统刻板印象那样,大家并不需要挤在一起过贫困的生活,甚至可以和白人一样过得富贵。电影通过展示这些细节,向所有观众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:黑人不是一个标签,不应被框定为某一种生活方式,黑色的皮肤只是外在特征,背后每个人都应拥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。
换句话说,如果有一个中国人生活在美国,能够流利地讲英语、吃得清淡且不依赖中餐、日常衣着考究,那他一定会面临两种不适应的局面:种族歧视的白人会认为他是对“白人生活”的入侵,而中国人或华裔则会觉得他背离了自己的文化。其实,他什么都没错,他只是选择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。
事实上,几乎所有种族都有类似的心理。大家表面上都说要平等对待不同肤色的人,但内心却始终在给每一个种族贴上标签。这些标签并非仅限于肤色,而是包括了一种生活方式的预设。每个人都潜意识地认为,不同种族的人应该过着“他们应该过”的生活。当有人试图走出这个框架,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时,他就成了异类。而这种状况,实际上侵犯了每个人的自由。
对于那些看完《绿皮书》后批评它的黑人而言,他们的心态与中国那些催婚的父母有些相似。他们不愿意接受自己种族的人不按惯有的文化生活,而视这些“不守规矩”的人如同背叛者。听起来似乎有些可笑,但他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在捍卫文化的纯洁,深感自豪。
所以,问题就出在这里:你到底愿意固守偏执的文化界限,还是尊重他人的选择和自由?《绿皮书》正是通过描绘一个黑人在种族歧视的环境中不断遭遇异化,最后尝试融入白人社会的困境,反映了黑人在当时的社会境遇。影片的一方面揭示了黑人无法融入白人群体,另一方面却因为努力改变自己成白人模样,而遭到本族人的排斥。越是这样的冲突,越显得可悲,也越深刻地展示了黑人在那个社会中的生存困境。
电影前半部分没有太大问题,最大的败笔出现在结局。最终,黑人角色还得依赖一个白人“救世主”来完成内心的自我救赎,这显得有些矛盾。导演用这种方式来结束电影,似乎依旧是从俯视角度来看待黑人,依然未能真正走出种族歧视的阴影。如果结局能够是黑人自己完成了自我救赎,顺便让白人角色对黑人有了新的理解和共情,那这部电影无疑会更加有深度,奥斯卡奖也会更有说服力。
《绿皮书》是一个双主角的故事,电影围绕着两个人物的成长展开。白人主角托尼是意大利裔,在当时的美国,意大利人往往因移民原因处于社会底层,经常与犯罪活动产生关联,而他们又因为文化和环境的差异,需要加强家庭内的团结,这也加剧了他们与社会的隔阂。事实上,意大利人曾被认为是“半个黑人”。托尼本身也处于歧视的边缘,但他最初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,反而会歧视黑人。这种偏见在影片开头表现得尤为突出。
随着电影的推进,托尼逐渐意识到自己与黑人雪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。在一次雨夜,他们被警察拦下,托尼因是意大利人而被嘲笑为“半个黑人”,这一情节让他开始反思自己所持的偏见。托尼的转变逐步显现,而雪利则是一个黑人精英,尽管他努力过上与白人无异的生活,但他深知自己的肤色使得他在这个社会中依然无法避免歧视。
雪利的成长是在与托尼的友谊中发生的,他开始接受自己作为黑人的身份,而不再试图通过改变自己来获得认同。电影最后,雪利决定去托尼家一起过节,这一决定象征着他心态的巨大转变——他从“我不是普通黑人”到“我是黑人,又有什么关系”的心境变化,展现了他从抗拒到接纳自我的过程。这一角色弧光,比托尼的变化更为深刻且完整。
《绿皮书》在美国黑人群体中并不被普遍接受,这主要是因为电影中的谢利角色,虽然影片暗示他是同性恋,但现实中的谢利并非如此。就像拍一部关于郎朗的电影,却总是暗示他是同性恋一样,这种不准确的描绘让人不满。
说到底,种族歧视的根本原因,依然是阶级问题。黑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,被迫承受来自各方的偏见。而与其类似的还有历史上被歧视的爱尔兰人、意大利人、华人,甚至现在的墨西哥人、俄罗斯人等群体。对于这部电影的争议,其实也可以看作是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裂痕,黑人群体之间的割裂以及阶级斗争的影像。
至于《酱园弄》的讨论,其实最令人遗憾的并非演员问题,而是电影情节的乱象,尤其是那种被过度拼贴的女性主义口号,以及看似充满悬念却又毫无实质的剧本设定。此类电影若再依靠资本运作来拼凑,恐怕真的会走向沉沦。
发布于:福建省贝格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